当前位置:首页 >> 不孕不育 >> 心脏病病因 >> 查看文章

预防猝死,高危患者需植入ICD

2011-08-04 08:43:05海峡名医网admin查看次数:663

     近年来,随着诸多名人死于心脏猝死(SCD),如何预防这个“随时可能出击”的杀手,已经成为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话题。据悉,我国心脏猝死的年发生率为0.04%,每年死于心脏猝死的人数高达54.4万人。由于发病突然、进展迅速,且有无法预测的特点,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经心肺复苏的生存率不到5%。

  心脏猝死的预防包括一级预防、二级预防。一级预防指在发生恶心律失常之前给患者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(ICD);二级预防指患者在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之后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。

  什么是ICD呢?陈维主任告诉我们,ICD即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,它的原理是,当患者发生室速、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时,仪器就会自动调整心脏出现的严重电活动紊乱,使患者心律转为正常,从而避免猝死。“这相当于患者随身配了一名心内科医生,对其全天候监护,一旦发现危险情况,ICD就迅速对患者进行电击除颤。”

  在我国,由于体外除颤器还未普及到公共场所,所以患者一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,如果不能立刻就医则很难存活。因此,对于高危患者,尤其是当EF(射血分数)值低于35%时,建议植入ICD来预防心脏猝死的发生,这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

  国际上关于ICD治疗的研究显示,ICD治疗组可降低28%的死亡率,心律失常死亡降低50%,且射血分数低的人群(EF<35%)获益更为明显。前不久前曾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张某,就是因为晕厥入院。入院后仍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、室颤导致多次晕厥,药物治疗始终无效。心脏彩超显示其EF值为30%,患者随时可能发生心脏猝死。医院主任仔细研究病情后,为他安装了ICD,术后患者再未发生晕厥。

  早在《2008年ESC(欧洲心脏病学会)心力衰竭及治疗指南》中就建议:无论是缺血性心脏病还是非缺血性心脏病,如果心功能分级是Ⅱ~Ⅲ级,在接受了最佳的药物治疗后,左室射血分数仍不能提高至35%以上,且患者的预期生存时间在一年以上,建议植入ICD作为一级预防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。

  此外,ICD目前的发展已不仅仅局限于除颤的作用,因为它通过电极与心脏的零距离接触,还可监测心血管的一些生理变化(例如监测肺水肿等心衰患者的心衰预警信号),也为诊治其他心血管疾病提供了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