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> 不孕不育 >> 心脏病常识 >> 查看文章

平时爱好运动心脏晚衰十年

2012-05-03 14:44:05大河健康报admin查看次数:554

  “法国学者伏尔泰有句名言:‘生命在于运动’。其实在我们心胸外科医生看来,科学合理的运动的确可以延年益寿,因为它能维护心脏健康。要知道,人体的心脏就像一辆车的‘发动机’,是核心驱动所在。如何增加‘发动机’的使用年限,取决于我们对它采取了哪种保养;如何使心脏跳动时间更久,取决于日常对它所做的维护。只要人体‘发动机’能正确使用、减少磨损,自然就可以长寿。”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胸外科主任杨艳旗教授说,但如果运动过头,挑战极限,则可能损害心脏,变成“生命毁于运动”。

  心跳保持60次/分钟为最佳 

  杨艳旗介绍,在动物界存在这样一个现象:小型哺乳动物如鼠类、兔类等,心率数100次/分钟,寿命1~3年;大的哺乳动物如鲸等,心率数20~30次/分钟,寿命约40年;格拉帕哥斯乌龟,心率数6次/分钟,寿命约170年。

  “不难看出,心跳频率与寿命呈反比,心跳越慢的动物,寿命就越长。对人类的研究发现,人一生心跳总次数约为25亿次至30亿次,在同等条件下,如果静息心率(指在清醒、不活动的安静状态下,每分钟心跳的次数)在60次/分钟左右,其寿命可达93岁。相反,如静息心率大于80次,寿命就会缩短。但对人类而言,心跳也并非越慢越好,如果心率能保持在60次/分钟左右是最佳状态。”杨艳旗表示。

  不爱运动者比爱运动者心脏早衰十年以上

  有什么办法能使心率保持在理想状态60次/分钟上下?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科学合理运动。统计资料显示,平时不爱运动者,其心脏较爱好运动者早衰10~15年,冠心病的发病率要高出1~3.5倍。

  为何两者存在如此大的差别?杨艳旗解释说:“这是因为在体育锻炼时,由于肌肉紧张活动,使得心脏工作增加,心肌纤维增粗,心壁增厚,心脏体积也会随之增大,变得饱满有力;另一方面,运动可促使心脏的血管扩大增多,从而改善心肌供氧状况,增强血液供应,有效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。”

  非对抗性有氧运动最锻炼心脏

  “和运动员的目的不一样,市民进行运动不是为了拿金牌,而是在于强身健体,所以一定要在将风险降到最低、尽量减少心脏损耗的前提下进行选择。如果运动时感到不适,出现一些身体报警的信号,比如说心突然跳得特别快或胸闷,一定要立刻停下来,不要勉强支撑。”杨艳旗认为,从维护心脏健康的角度来看,最好的运动方式是做非对抗性的有氧运动。

  散步

  运动频度:每次1~2小时,每次约3~5公里,每周5次。

  散步是一种最简单易行又轻松愉快的全身性运动,它可扩张外周血管,有效消耗脂肪,从而降低血压,有利于心脏健康。

  快步走

  运动频度:每天步行约3公里,时间在30分钟以上,每周5次左右。

  走多快才算快?每小时保持4.5公里左右的行进速度就是快步走。快步走可以提高心肌收缩力,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,同时可降低血压,调节血脂,调控血糖。

  慢跑

  运动频度:至少30分钟,每周5次左右。

  18~65岁的成年人慢跑或原地跑步可有效改善心肺功能。跑步运动调动了全身的肌肉群运动,心脏跳动加快,呼吸加深,心脏做功增大,肺活量增大,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氧代谢,更有效地消耗脂肪。跑步还能够增大心脏容积,增加血液总量,从而为身体提供更丰富的营养。

  游泳

  运动频度:每次不超过1.5~2小时,每周2~3次。

  游泳可增加呼吸系统的机能,扩大胸腔活动幅度,增大肺的容量。游泳时能促进肢体血液回流心脏,使心率加快。长期从事游泳锻炼,心脏体积呈现明显的运动性增大,收缩更加有力,动脉增粗,血管壁弹性加大,每搏输出血量增加,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。

  骑自行车

  运动频度:每周骑行3次,每次骑车至少30~60分钟,每次骑行10~20公里以上。

  在骑自行车的过程中,血液重新分配,下肢的血液供给量较多,心率的变化也因踏蹬动作的速度和地势的起伏而不同。身体内部急需补充养料和排出废料,所以心跳往往比平时增加2~3倍。反复练习,能使心肌发达,心肌收缩有力,血管壁的弹性增强。

  太极拳

  运动频度:每周5次。

  太极拳的动作舒展缓慢,全身肌肉放松,使心脏得到充足供血,但又不会加快心率,加重心脏的负担。所以经常锻炼太极拳,对心脏病有防治作用。